國家發改委昨日宣佈,為鼓勵藥企生產低價藥積極性,減輕患者使用高價藥的負擔,國家取消283種低價西藥、250種低價中成藥的最高零售價,生產企業可在西藥費用日均不超過3元、中成藥日均費用不超過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價。(5月9日《新京報》)
  發改委宣佈取消低價藥限價,公眾最擔心的是會不會因為藥品漲價,增加病人負刀源耍曳⒏奈鄹袼疽揭┘鄹翊ΥΤに未蟛龐幸桓齷賾Γ捍幼芴逕峽矗欣諞揭┓延孟陸怠�
  宋大才處長的理由有四:一是加強監管,防止經營者濫用自主定價權。二是完善招標採購政策,確保通過競爭形成合理價格。三是即使因材料上漲需要調價,由於有日均費用控制,價格變動也是可控的,而且對低價藥品報銷標準比較高,基本不會增加患者負擔。四是低價藥和高價藥大都存在一定替代關係,調整低價藥價格,有利於調動企業生產供應低價藥的積極性,有利於醫療機構優化用藥結構,減少高價藥使用。
  儘管宋大才的四點理由言之鑿鑿,我還是覺得有些繞。這不符合常理呀:低價藥取消限價,意味著藥價上漲,醫葯費用隨之增加才是常識。
  先說說監督與招標。最近幾年,藥監局出的事還少嗎?招標就更不用提了,不少地方,政府採購價明顯高於市場價,程序看似合法,和尚為何把經念歪了呢?關鍵就是缺少有效的監督。
  再有,日均費用控制恐怕也只是一個擺設。如果藥品的原材料上漲,藥品生產成本增加,死守著日均費用的後果,低價藥還是沒人生產,最終還是陷入惡性循環。
 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,一方面一些老百姓看不起病,甚至出現“鋸腿自救”、“刻章救妻”等等極端案例。另一方面,以藥養醫、過度醫療卻普遍存在。這不光是醫院的責任,病人的觀念也有問題。有一些病人一旦生病,對醫生的要求就是開一點“好藥”。這些病人的心中,價格高的藥、進口藥就是“好藥”。很多人一生病首先就會想到輸液。不管大病小病,總會想到去醫院打點滴。對此,有人形象的總結為“三素一湯”:抗菌素、維生素、激素,一湯就是去醫院打弔瓶。正因如此,輸液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,不少醫院的輸液室都非常壯觀,一大片的人躺著輸液。因此,指望靠取消低價藥降低醫葯費用顯然不現實。
  病有所醫是國民的基本保障。老百姓看病難、看病貴問題,癥結不在低價藥,關鍵還是要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,從加大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入手,讓人民群眾共享醫改成果。令人欣喜的是,國務院醫改辦《關於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通知》明確要求,目前未開展試點的省份,今年6月底前必須啟動試點工作。3月25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也部署了今年醫改重點工作。主要內容包括:繼續加大投入,實行醫療、醫保、醫葯三聯動;加快公立醫院改革,使醫改試點醫院覆蓋全國50%以上的市縣;有序放寬社會力量辦醫準入,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;完善基本藥物制度;規範藥品流通秩序,防止藥價虛高。
  可以預計,隨著國家關於醫療衛生體制相關改革舉措的逐步到位,老百姓病有所醫將不再是一個傳說。
  文/張衛斌  (原標題:靠“取消低價藥”減低醫葯費用恐怕是個傳說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61revi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